本篇目录:
笔记:足阳明胃经穴位讲解(完)
1、(1)解溪穴 位置:脚上两条大筋中间。解溪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经穴(阳经井荣俞经合对应的五行是金水木火土),属性是火,胃经属土,故是胃经的母穴。虚症治此。所谓的虚症,比如头痛,已痛好几年了,就针对侧的解溪穴。
2、位置:阴交外开两寸。(2)大巨穴 位置:石门外开两寸。(3)水道穴 位置:关元穴外开两寸。治症:和水分合并使用,两个穴道同时用,可通利水肿、腹水。(这些都是近取穴,肠鸣,腹泻可治。
3、足阳明胃经腧穴 足阳明胃经腧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部、颈部、胸部第2侧线(前正中线旁开4寸)、腹部第2侧线(前正中线旁开2寸)、下肢的前外侧面、足背、第2趾外侧。起穴为承泣,止穴为厉兑,左右各45穴。
4、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,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,与直行之脉会合,而后下行大腿前侧,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,入足第二趾外侧端(厉兑穴)。
5、【概况】:足阳明胃经,上接手阳明大肠经于鼻旁(迎香穴),下接足太阴脾经于足大趾内侧端(隐白穴)。
人体十大养生穴位之中脘穴
中脘、足三里、梁丘、承浆穴四个穴位组合,通治一切胃病,对于急性胃炎特效。可按摩可针灸。针灸需专业的医执业人员操作。中脘拔罐有理气和中、行气除胀、降逆止呕、缓急止痛的作用。
中脘穴在任脉上,很好找,位于腹部肋骨下胃的位置。人称【健胃奇穴】。如腹胀、腹泻、腹痛、腹鸣、吞酸、呕吐、便秘、黄疸等,一般胃病、食欲不振、目眩、耳鸣、青春痘、精力不济、神经衰弱。
中脘穴。穴位在胸骨下端和肚脐线连接的中间,也就是肚脐正中间向上大约4寸左右的位置。经常按摩这个穴位能够很好的控制食欲,避免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,具有很好的减肥作用。
问题一:请问中脘、内关、足三里在哪部位? 穴位:中脘位置:脐上4寸(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)。穴位:内关位置:腕横纹上2寸,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。穴位:足三里位置:外膝眼下3寸,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。
健脾养胃,供应和运行气血的源头!只要6个特效穴位
古今大量实践都证实,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、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。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,经常按摩该穴,对于抗衰老、延年益寿大有裨益。“三里”是指理上、理中、理下。
太冲穴太冲穴是脚的穴位。大家都知道,肝脏毒素积累太多,脸色会变黄,按摩太多充血有助于肝脏排毒、肝气。平时生活中可以用拇指揉太冲穴3-5分钟。直到感觉酸为止。脾主消化脾脏是身体的主要运化和通血器官。
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,每天坚持按揉刺激该穴,能改善神经衰弱、有助睡眠,且可增强人体的防病能力。穴位位置: 位于足底,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。按摩手法: 每天洗脚后,用双手大拇指摩擦两足底涌泉穴10分钟左右。
如小腿内侧的管脾经、肝经的足三阴经穴,小腿外侧的管胃经、胆经的足三阳经穴等。饭后按按这些穴位,可健脾养胃。脾胃功能较弱的人,更可一试。
胃痛针灸的穴位和操作方法
1、胃阴不足:以胃脘部灼痛,饥不欲食为主。慎用灸法,因为灸可使胃阳更盛;一般只针不灸,针刺可用补法或平补平泻。穴位可加用内庭、血海、三阴交养阴 清热 ,益胃止痛。
2、[取法]在足背部,陷谷上3寸,当足背动脉搏动处避开动脉取之(图8-39)。 [主治]胃痛、腹胀;口眼歪斜、面肿齿痛;足痿无力、足背红肿。 [刺灸法]避开动脉,直刺0.3~0.5寸,可灸。
3、针灸处方:至阳八阵,筋缩八阵,脊中八阵;河车路,大椎至名门段,中脘八阵,足三里,内关。手法:杵针用补法,并可加灸法。